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业委员会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a Praxis Law Association

张玉卓讲国企解拖欠民企账款“连环套”,怎样理解?

2025-11-03 16:55:12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政策与新闻公众号

阅读量:5

张玉卓讲国企解拖欠民企账款“连环套”,怎样理解?

——张玉卓《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文章解读之二

 

 

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刊登了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题为《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的署名文章。人民日报已经发表李强、王沪宁、蔡奇的文章。估计在排着队等着陆续发表。

 

从已经报道的消息看,国资委主任张玉卓的文章提出系统的思路。因为全文没有发表,我这里找出一些观点,陆续给予解读。

 

张玉卓在《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推动国有企业带头解开“连环套”。这是国企带头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做法。对于民企来说,当然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

 

目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量民企困难的原因,表面是银行抽贷,金融血液断流,使得民营企业雪上加霜,无力投资和扩张,甚至破产倒闭。实际上相当部分是由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连环套”造成的。张玉卓站在国家高度看这件事情,境界很高,民企自然充满希望。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连环套”?

 

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刊登了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题为《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的署名文章。

 

张玉卓在文章中谈到,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推动国有企业带头解开“连环套”,建立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提高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失信成本。

 

“连环套”的说法太形象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背后那种环环相扣、相互锁死的复杂困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A欠B钱”的问题,而是一个由政府信用、国企支付、民企生存、金融风险等多个环节构成的系统性难题。

 

第一环,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公对公”拖欠。  

 

一些地方政府超越财力上项目,或因宏观经济、土地财政下滑导致财政紧张,无法按时足额向承揽项目的地方国企、平台公司支付工程款、服务款。

 

第二环,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链主”拖欠。 

 

国有企业(尤其是建筑、基建类)在项目中,需要采购民营企业提供的原材料、设备、物流、分包服务等。当它自己从政府那里拿不到钱时,就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支付给下游的民营企业。于是,债务传导至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国企由于自身的体制约束和资金压力,有时即使有钱,支付流程也冗长、优先级不高,形成了“付不起”或“不想付”的局面。

 

第三环,民营企业内部的“生存性”拖欠。

 

民营企业被国企/政府项目拖欠,导致其自身现金流极度紧张。为了生存,它可能无法按时支付其下游供应商的货款、员工工资、甚至银行贷款。 这就形成了核心民营企业拖欠更小的微企业和个人。债务风险从而从“政府-企业”层面,扩散到整个产业链和就业市场。

 

第四环,金融与信用体系的“收缩性”反应。

 

面对普遍的拖欠现象,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变得异常谨慎。它们可能因为民企应收账款过高、经营风险加大而“抽贷”、“断贷” 。同时,整个社会的商业信用体系受到侵蚀,企业间互不信任,交易成本急剧升高。 金融血液的断流,使得民营企业雪上加霜,更加无力投资和扩张,甚至破产倒闭。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政府税基萎缩、就业压力增大,地方财政更加困难,进一步无力支付欠款。

 

第五环,预期与行为的“负向”循环。

 

当“拖欠”成为普遍现象,就会形成一种扭曲的预期和行为模式。一些债务方(包括部分国企)会认为“拖欠是常态”,甚至将占用对方资金作为“无息融资”的手段,主动拖欠。 而民营企业由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敢告、告不起”,生怕失去未来的合作机会。这种不平等的博弈关系,使得“连环套”被进一步锁死,难以从内部打破。

 

连环套”的本质是一个由财政压力引发,通过产业链和信用链传导、放大,最终被金融体系和扭曲预期所固化的系统性债务危机。它最大的危害在于:

 

锁死了流动性。巨额资金被冻结在债务链条中,无法注入实体经济。

 

打击了民营企业信心。对政策环境和市场公平的信任受损。

 

衍生出系统性风险。可能引发企业倒闭潮、失业率上升和金融坏账。

 

要抓住专项债的机遇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盯着“欠债还钱”这一个点,必须从链条的各个环节同时入手,切断传导机制。而这正是为什么需要动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这样的“硬手段”来注入流动性,并需要国有企业带头还款来打破僵局的原因。

 

今年,国家用以化债的2万亿再融资专项债和8000亿新增专项债已基本发行完毕。截至10月末,今年新增专项债完成发行3.96万亿,占年初确定的4.4万亿额度的90%,发行进度略慢于往年。问题是,地方政府将这5000亿都用来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清欠账款可能用不上。

 

明确资金用途。专项债部分用于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规范资金流程。资金通过财政部→省级财政→地方财政→符合条件的企业路径拨付。 

 

限定清偿范围。并非清偿所有欠款,只有纳入前期摸排形成的专门企业名单内的企业才能获得支持。

 

国有企业带头偿还欠款。推动国有企业带头解开“连环套”,清偿对民营企业的欠款。

 

强化资金统筹。确保及时付款,对中小企业小额款项、长账龄款项可依法协商提前支付。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

 

创新融资模式。探索"债贷联动"等机制,为项目引入更多金融活水。 

 

加强全周期管理。对专项债券项目采取"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压实偿债责任。

 

国企如何落实专项债清欠政策

 

国企率先支付,是解开这个死结最关键、也是最有力的一把钥匙。要确保专项债政策真正惠及受拖欠所困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需要在具体执行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准对接名单内的企业。专项债资金并非"普惠"式清偿,只有纳入政府前期摸排形成的专门名单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支持。国有企业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对接,准确识别名单内的合作企业,确保资金精准滴灌。

 

二、协同优化融资结构。除了专项债本金,国有企业可以积极借鉴湛江等地的"债贷联动"经验。这意味着在以专项债资金为基础的同时,积极为项目争取银行贷款等市场化融资,形成"债为基、贷为翼"的融资格局,从而放大资金效能,支持更大型的项目建设,从根本上减少未来欠款的可能。

 

三、强化全生命周期债务管理。建议借鉴南平市设立"财政债务服务中心"和庆阳市的经验,打造专业团队,对专项债券项目进行"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包括确保项目按时产生稳定收益、按时将收益上缴至专门的偿债账户,严防专项债券本身的偿还风险,保障政策的可持续性。

 

四、带头加强内部资金管理。国有企业应率先强化自身的资金预算和统筹能力。在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签订合同时,可探索对小额定金、进度款等设立更快的支付通道,甚至对长账龄的尾款主动协商提前支付,以身作则改善产业链的资金流状况。

 

五、积极参与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指出,要"提高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失信成本"。这意味着国有企业应全面配合政府的诚信履约机制,例如,将合同履约支付情况纳入内部考核,主动公示支付进度,接受社会监督,重塑市场信心。

 

其实,我说的,也是张玉卓主任讲到的,只是细化一下。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政策与新闻公众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