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作为我国首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该法以立法形式明确“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等重大方针政策,标志着民营经济法治保障迈入新阶段,为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发展预期注入强心剂。
立法进程:从政策到法律的跨越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历经多轮审议与意见征集。2023年7月,《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首次提出强化法治保障;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立法任务。2024年12月,草案初次审议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渠道,吸纳574条公众建议及87条人大代表意见,并于2025年2月完成二次审议。
此次表决通过的三审稿进一步聚焦平等保护、公平竞争等核心议题,回应了民营企业关切的融资、市场准入、权益保护等痛点,确保法律条款“既有高度,更接地气”。
核心条款:破解发展难题,强化法治保障
法律亮点包括:
平等准入与公平竞争:确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外领域民营企业可依法平等进入;修订公平竞争审查规则,破除“隐形门槛”。
权益保护与法律责任:专设“法律责任”章节,明确禁止不当执法、司法行为,规范财产查封、留置等措施,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创新与融资支持:支持民营企业牵头重大技术攻关,参与标准制定;完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监督机制:要求各级人大定期开展执法检查,确保政策落实与法律刚性。
深远意义:稳预期、促信心、助复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安立佳指出,该法将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民营经济的有效政策上升为法律,是“法治轨道上壮大民营经济的新起点”。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法律通过后,将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与宣传解读,确保民营企业“用好、用足”政策红利。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荆认为,当前经济环境下,立法不仅为民营企业提供稳定预期,更将推动投资增长与内需扩大,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引擎。
展望: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随着5月20日施行日期临近,法律落地后的重点将转向执行监督与配套细则完善。全国人大发言人此前强调,将继续推动法律实施与反馈机制建设,确保民营经济在“平等对待、共同发展”中释放更大活力。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既是党中央“稳预期、提信心”的庄严承诺,亦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撰稿:李文闻
责任编辑:欧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