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传真

Legal and Political

2024年7月7日,由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南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4)》发布会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实施”专题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景汉朝,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中国法治实施报告》主编、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原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委江必新,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董治良,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甘藏春,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中国法律援助和司法行政英烈关爱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张建华等到会并发表讲话。 

“中国法治实施报告”(CLER)项目由江必新于2012年倡议发起并主编,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联合主办、中南大学中国法治实施研究中心承办。项目旨在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新阶段的中心任务,聚焦法治实施,记录中国法治发展历程,为法治中国实践提供系统的“年度体检”,为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出谋划策。年度报告采取“序言+总报告+部门法报告+专题报告+十大事件评析+纪事”的立体化结构:总报告,宏观梳理年度法治实施总体情况,旨在总览全局;七大部门法十三部实施报告,分章详述法律体系各部门实施进展,重点突出专域;七部年度法治实施专题报告,深入探索年度法治实施重大主题,着力聚焦要点;十大典型事件名家评析,权威解读年度最受关注大案大事,旨在见微知著。
除年度报告外,“中国法治实施报告”(CLER)项目产品还包括“年度十大事件评选”“年度专题论坛”等四大成果群落。通过年度报告的定期出版发行和系列产品的广泛传播推介,项目有效覆盖法治建设各类群体,成为高层决策、法学研究、法治实践的重要参考。
《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4)》由来自20所高校,9家实务部门,共40位著名学者和实务专家联袂创作。全书共80万余字,分四大部分共20个报告和10篇名家评案,多维度全景式展示了过去一年中国法治运行的客观情况,总结特点、发现规律、挖掘问题、提供对策。 
《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4)》发布会由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董治良主持。 
《中国法治实施报告》主编,原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委江必新在致辞中指出,从2012年末《中国法治实施报告》项目创立至今已近十二年。这十二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国各战线法律实施工作者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在十四亿百姓的生活中,扎扎实实地书写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恢宏长卷。《中国法治实施报告》持续见证、逐年记录,今天正式交出了第十一卷《报告》。江必新同时指出,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讨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其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唯有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才能减少进一步全面改革的阻力;唯有坚持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才能巩固深化改革取得的来之不易的宝贵成果。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法治实施报告》副主编蒋建湘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法治实施报告》报告旨在全方位见证中国法治实施进程,为法治中国实践提供持续、系统的“年度体检”,迄今已持续运作十二年,全方位不间断的记录了新时代中国法治实践的步伐与成就,迄今已出版十一卷报告,总计800余万字。《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4)》汇集了国内各领域最顶尖的法学专家和实务工作者的智慧与经验,完整记录、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来全国各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以中南大学法治实施研究中心为依托,“中国法治实施报告”连年编纂、出版、发行,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法治实施报告》完整记录了新时代中国法治实施的生动实践,全景呈现了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划时代的进展,是我们当代或者后代研究中国法治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全面的参考资料。主创团队连续十余年坚持观察、研究、撰写、编纂、出版,尤为可贵!时间越长,越能彰显《中国法治实施报告》的历史价值。《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4)》体系完整,内容详实,数据和资料丰富,研究方法多元,材料的抓取、评估方法的选择等客观科学,对实务界和学术界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今天的发布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实施”为主题进行研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景汉朝发表题为《深化法治改革之出路》主旨演讲指出,当前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如何进一步深化法治改革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对此,应当在认识国情、把握规律、破解难题、推进实施、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六个维度深化法治改革。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公益诉讼》为题发表演讲,指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和生动实践,从改革试点到快速发展,改革创新是成功的关键一招。“在审前阶段实现公益保护目的”“一体化办案模式”“督促之诉定位”等理念、机制方面的创新,让中国的检察公益诉讼以最小的司法成本、最佳的司法效率破解了“公地悲剧”的世界性难题,发挥出有别于刑事、民事、行政三大传统诉讼的独特制度价值。下一步,要拓宽公众有序参与渠道、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集众智汇众力,最大限度激发制度效能,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甘藏春发表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政府建设》的演讲,指出高质量的法治政府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政府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为基点;法治政府建设必须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公正司法主题,聚焦讨论了轻罪治理问题。他指出,我国已进入轻罪时代。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实施当中的主要问题是轻罪问题:立法上,轻罪的标准、轻罪的范围如何界定、如何控制,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实施中,办案人员容易认为这个罪很轻,所以办得粗糙一点,可能当事人也不会有太大的异议。上述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破解。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在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法律援助》的演讲中指出,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特别是涉外业务能力,是律师行业永恒的课题。切实维护律师执业权利方能充分发挥律师职能作用;认真规范执业行为方能维护法律正确实施,善用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法律服务质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律师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拓展了更多需求,注入了强大动力,期待律师事业随之发展壮大。 
中国法律援助和司法行政英烈关爱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张建华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法律援助》为题发表演讲表示,在正经历产业革命的现阶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社会背景下,法治尤其应当关注因新质生产力发展受到负面影响的群体,那些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退出生产过程的人们。法律援助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离不开法律援助。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秦前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顾问胡建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会长刘俊海,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邢会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顾问王晓晔,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静漪,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孙佑海,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双聘教授、中国行为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晖等十位国内著名法学专家分别发表专题演讲,从法学各领域分别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实施的重大关系。

撰稿:欧阳雪
责编:李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