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传真

Legal and Political

中国行为法学会董治良会长、李文燕总监事、宋朝武副会长到“生态环境法治专委 会”调研并提出工作要求


10 月 6 日下午,中国行为法学会董治良会长、李文燕总 监事、宋朝武副会长到“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调研指导工作。

董会长一行,听取了“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王少南同 志关于举办“(202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 化建设暨贯彻《黄河保护法》论坛”筹备情况和开展专项课 2 题实地调研工作情况汇报。“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首席指 导专家,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法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 “环境与法制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常静元,副秘书长 尚龙参加座谈会。

王少南同志在汇报中指出:今年 7 月 10 日下午,董治 良会长、李文燕总监事曾到“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调研指 导工作,并提出了 5 个方面工作要求。根据总会领导要求, “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工作措施,认 真抓好落实:

一、认真做好“(202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法治化建设暨贯彻《黄河保护法》论坛”筹备工作

为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推进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法治化建设,总结交流贯彻《黄 河保护法》的新经验,经中国行为法学会批准,拟于 10 月 21 日在北京举办“(202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法治化建设暨贯彻《黄河保护法》论坛” (以下简称“黄 河生态法治论坛”)。

举办“黄河生态法治论坛”主要基于以下 3 点出发:一 是党中央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 略,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2019 年 9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河南郑州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 量的重大命题作出了全面部署,由此开启了过去以确保黄河 3 安澜、水资源节约利用为重心,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 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通过论坛,要更加全面学习理解习近 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坚定 性和自觉性。二是《黄河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推动了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入到了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根 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黄河流域的重要指示和“四粱八 柱”的要求,2022 年 10 月 30 日,全国人大制定了《黄河保 护法》,并于 2023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使黄河流域的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有法可依,步入了法治化管理的轨道。 三是在实施《黄河保护法》过程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 问题开始凸显,《黄河保护法》落地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 论坛,相关责任主体、执法主体、经济主体以及社会主体, 聚集一堂,交流分享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体治理、流 域治理与水山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服务与保障的实践经验, 研究探讨打通落实《黄河保护法》“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堵点、难点问题,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真正让《黄河保护 法》造福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 安居乐业幸福感,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论坛由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华环保联合会、法治日报社 主办。“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和“环境与法制专委会”承 办。会议时间 1 天。

会议议程,上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嘉宾致辞。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华环保联合 会、法治日报社领导致辞。

第二阶段,请国家机关相关负责人和专家作主旨报告。

第三阶段,举办“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法治化建设大型调研行活动启动仪式”、战略合作签字仪 式、颁发理事单位牌匾。

下午由 8 个单位介绍经验,论坛总结。

整个论坛突出《黄河保护法》落实主题,既注重为什么 做!更注重怎样去做!怎样做的更好!在论坛成果转化利用 上下功夫,为中国行为生态法学构建新的平台。

二、关于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工作情况

(一)启动了“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 治化建设大型调研行活动”。

黄河流域总面积 79.5 万平方公里,涉及 9 个省自治区, 69 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329 个县级行政单位,人 口约 1.07 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 要地位。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 和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 的地方,为了总结推介先进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生 态环境法治专委会”与“环境与法制专委会”研究,用 3 年 时间,开展“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化 5 建设大型调研行活动”。目前,已经到河南省的郑州市、濮 阳市、三门峡市,山东省东营市开展了调研活动,取得了初 步成果。

(二)开展《“两山”理论生态法治建设实证研究课题》《粤 港澳大湾区生态法治建设实证研究课题》《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建设实证课题》《“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法治建设实证课题”》《中国法治生态建设若干 问题实证课题》等一批专项研究课题。

如《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法治建设实证研究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在于: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 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 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简称“大湾区”),总面积 5.6 平方公 里,总人口约 1 亿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 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019 年 2 月 18 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 区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大湾区纲要》),作出了建设大湾 区国家重大战略。生态环境是建设大湾区的重要内容。生态 环境关乎民生福祉,更为粤港澳广大居民所关注。《大湾区 纲要》施行 4 年多来的实践印证:大湾区经济建设尤其是生 态环境建设,须臾离不开法制与法治建设的保障。必须看到,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港澳地区、深圳特区和其他城市法制 6 建设与法治治理存在的差异,呈现“一国两制三法系”的状 况,大湾区的法制与法治建设包括生态法制与法治建设还有 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港澳与内地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 关的衔接与配合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相关案件 包括生态环境案件的处理、仲裁、审判的标准尺度、执法水 平更需要进一步统一和提升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粤港澳 大湾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广东调研时指出,粤 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使粤 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当前,大湾区经济发展以及生 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法制与法治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 阶段。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 要求,通过调研认为:当前大湾区建设应突出生态建设这个 重点,因为生态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大湾区 民众民生福祉的期盼,完全符合粤港澳地区的实际情况。同 时,破解“一国两制三法系”的现实问题,应主要依靠中国 司法机关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指导思想,坚 持能动司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审判和公益诉讼的作用,通 过对一个个、一起起,具体而鲜活的案件,公正执法,维护 合法权益,宣示中国司法的主权,展示中国法律的力量和情 7 感,以体现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优越性,让粤港澳地区的民 众更加认可和拥护中央“一国两制”的政策,支持中央建设 大湾区的重大决策,选择依靠中国法律来伸张正义、排忧解 难,不断优化大湾区法治环境,推动大湾区经济社会和谐健 康发展。

再如《“两山”理论生态法治建设实证研究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在于:

“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 作为生态行为法学的专门智 库,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 之风”的号召,聚焦乡村生态(法治)建设这个事关中国农 村最根本的基础性问题。通过走进乡村振兴主战场,开展调 查研究,看实情,重实效,善于发现典型,借鉴可复制、可 推广、可持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以点及面地提炼具有 普遍意义的机制制度,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实现调查 研究价值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山”理论是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 年 8 月 15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 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标定了“两山”理论的起点。“两山”理论核心思想,就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维护生态环境就是维 护生产力。

乡村是中国的根基,乡村生态(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 8 代化的重要内容。乡村生态(法治)的含“绿”量,决定了 乡村振兴的含“金”量。当前,中国乡村生态(法治)建设 方兴未艾,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最早发端于浙江省乡 村生态(法治)建设,是中国乡村振兴之路的示范样本。为 此,调研组深入到浙江、江苏、安徽、江西、贵州等省的相 关地方和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在中国乡 村生态(法治)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体制性、机制性、保 障性方面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有的是客观因素,更多 的则是主观因素。

调研组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遵循“经验在基层、推 广在上层”的思路,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研究路径, 调研组将工作的触角聚焦在:中国乡村振兴之路的 5 个示范 样本——浙江省乡村生态(法治)建设上,以期提供有益的 启示和仿效。

通过调研,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地域辽阔,东中 西部乡村生态建设特别是法治建设,情况千差万别,任重道 远。中国乡村的生态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法治思想和“两山”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生态规律,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尊重社会主义法治、 德治和自治的力量,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最大限 度地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让更多的村庄 9 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乡村,增强广大农民的 幸福感和获得感。

调研组认为:这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新时代 赋予我们加强乡村生态法治建设,实现新的战略重点转移的 又一个繁重而艰巨的光荣任务,更加需要我们举全国之力, 以更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持之以恒抓好落实、见到更大的 成效。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通过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坐在办公室碰 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只有尊重基层 的首创精神,让乡村振兴真正从“风景”到“全景”,团结 凝聚力量,才能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乡村未来,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力支持。

目前,正在动员学会理事,整合资源,开展立项课题联 合攻关,力争年底出版《最新生态法治研究报告》调研成果 文集。

(三)开展有效的工作合作,拓宽“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 工作领域。目前,我们已经与本会廉政文化学会、中华环保 联合会环境与法制专业委员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王少南同志还就需要中国行为法学会帮助解决相关工 作问题提出了建议。

听取“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汇报后,李文燕总监事、 宋朝武副会长发表了意见。

董治良会长作了重要讲话:

 第一,充分肯定了“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工作

董会长指出:通过 听取“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工作汇 报,感到很受振奋、很受鼓舞。完全同意你们举办“(202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化建设暨贯彻《黄河保 护法》论坛”工作方案。认可吸纳理事单位名单。赞赏黄河 调研行活动和加强战略合作的事项。

董会长指出:近一个时期以来,“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 工作富有成效,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课题调研活动,并且形 成了一批有质量的研究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讲,你们的工作 带有探索性和创新性,为中国行为法学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 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深入实际,开展社会(田野)调查研 究,充分发挥行为(生态)法学智库作用,趟出了新的路子, 虽然这些是初步的,但工作方向正确,服务定位准确,值得 充分肯定。可喜可贺!

 第二,要举全会之力,将“黄河生态法治论坛”办成 一届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实务论坛 “

黄河生态法治论坛”是中国行为法学会批准的,由“生 态环境法治专委会”和“环境与法制专委会”联合组织实施 的重要实务生态法治研究平台。

董会长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对举办“黄河生态法治论坛” 重要意义的认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在国 11 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中占居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乎国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 河治理问题,亲自视察、亲自谋划,将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 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制定并实施《黄河保护法》,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但是,必须看到《黄河保护法》从制定到实施, 需要一个过程。目前,黄河流域的相关责任主体、管理主体、 执法主体、经济主体以及社会主体,还不适应新形势变化要 求,在执行《黄河保护法》过程中,还有脱节和不到位的地 方。本次“黄河生态法治论坛”紧紧聚焦在《黄河保护法》 落实的主题上,在内容上,既有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 想的学习,又有国家司法机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权威 业务辅导,更有来自于不同方面 8 个单位的实务操作经验交 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全契合实施国家法律的 需要,完全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现实情况,完全符合行为法学 的性质与宗旨。因此,我们很有信心,将这次“黄河生态法 治论坛”办成有影响力的实务论坛。

董会长要求:由于疫情等原因,“黄河生态法治论坛” 历经了厚积薄发的筹备过程,目前在大家的努力下,各项筹 备工作基本就绪。在论坛即将举行的最后冲刺阶段,论坛组 委会要高度重视,细化方案,整合资源,集思广益,扩大宣 传形式,齐心协力把首次黄河论坛办成功,一炮打响,成为 中国行为法学会的一张有特色的新“名片”。 12

 第三、要立足于中国行为法学会的本质属性,坚定不 移地拓宽研究领域的思路和视野,坚持不懈地走实践法学研 究的新路子

新时代对中国行为法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中国行为法学 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务之急,我们要根据党二十大 精神,紧紧围绕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 理论研究意见》“立足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围绕法治建设重大 规划、重点改革、重要举措等,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 性法律政策研究,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以 及中国法学会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和建设“政产学研用” 中国特色行为法学的实用型智库。

要加强对重点课题的联合攻关。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和法治思想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论的新发 展、新贡献研究课题;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对中国行 为法学规律发展的范式研究课题;中国行为法学开展社会 (田野)调研,改进实践、实验样本研究方式方法课题;黄 河流域、长江(太湖)流域、珠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法治化建设异同比较研究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行为法学 实用型智库建设路径研究课题,以及国家立法、司法、行政 执法的难点、热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实证研究课题等等。

开展行为法学课题研究,一定要尊重行为法学的规律, 明确“我是谁、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通过面向社会一线, 走进人民大众当中,充分彰显行为法学的特点和优势,其前 13 景是无限的。要注重实效,克服形式主义,避免钻进“象牙 塔”,空对空地研究问题。

要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工 作。要利用现有刊物,及时发布调研成果。通过官方网站, 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利用课题成果。对于重要课题成果,可以 向国家机关部门提供,辅助完善决策。对于具体单位的事项, 实行上门协助整改等。总之,什么形式有利于成果转化,就 采取什么方式。

为营造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研究氛围,中 国行为法学会的课题,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除总会 下达的课题外,专业委员会可以从实际出发,选择一些实务 性的课题,向总会申报,自筹解决研究经费。对于课题进入 国家机关决策、在实际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的课题,应以适 当方式进行奖励,以推动中国行为法学课题研究工作有广泛 的群众基础,内容多样化,实现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待着“生态环境法治专委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 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坚定地遵循中 国行为法学的工作定位,以实用研究为重心,以服务实践为 使命,秉承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理念, 动员广大会员和理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践行行为法学实用 型智库当中去,以创新的作为,来谱写新时代中国生态行为 法学的新篇章。





返回
顶部